专病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既然是数据库,那数据的标准、数据的字段、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就决定了整个专病库的质量。其中数据标准的把控是确保数据库中数据质量和一致性的关键步骤。

专病库是时下医院对临床医疗大数据利用最有价值也是最热门的形式,但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医院都是第一次做专病库,即使以前做过,对如何建设专病库,建设好以后如何利用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或者认知较浅。

在我们以往接触过的多家医院中,有些医院几年前就做了专病库,但是一直放在那里“吃灰”,要么没人用,做么用了就放弃。原因有两个:

一是专病库的数据依然很差,标准不统一,字段缺失等等,无法满足医生的使用需求。无奈,只能重新再做专病库;

二是医生对专病库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有些医院一直想做,但是无从下手,不知道专病库该如何建设,怕辛辛苦苦做了,钱也花了,但是最终产品一般,没有价值。

聚粤医疗已经服务30多家医院,其中大部分为三甲医院,建设了40多种专病库。鉴于目前专病库没有明确的标准,各医院的需求也不同或者需求不明确,通过我们专业的医学团队和技术团队与医生、医院的沟通,多年下来,我们总结了以下的内容。凭借以往丰富的专病库建设经验,总结各家医院的优势,全程协助医院开展专病库的字段、数据标准等设定,助力医院完成高质量、有价值的专病库建设。






全院临床专病库的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驱动的产品,这就要求管理者有一个全局的视野。既要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又要对产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理解。

1. 项目规划与需求分析:在项目开始阶段,需要进行充分的规划和需求分析。包括确定建设的专病范围、目标和目的,明确数据库所要涵盖的数据类型、数据量级、数据存储期限等。 

2. 疾病选择与定位:   选择适合医疗机构特点的专病,例如罕见病、高发病等。明确建设的专病范围,确保与机构的医疗重点和临床需求相符。 

3. 数据采集与整合: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史、体征、症状、检查结果、诊断等信息。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包括临床记录、影像资料、实验室检验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数据标准化与编码:设计数据采集标准,统一数据项的命名和定义,使用标准化编码体系(如ICD、SNOMED CT)进行数据的分类和归档,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5. 隐 私与伦理保护: 强调患者隐 私保护,确保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传输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可以采用匿名化、加密等措施来保护患者隐 私。 

6. 技术架构与数据库设计:设计合适的技术架构,选择数据库类型、数据存储方式等。制定数据库设计方案,包括表结构设计、数据关系建立等, 同时也要考虑系统的可延展性

7. 数据录入与管理:建立数据录入标准,确保数据采集过程的准确性和流程化。设置权限管理机制,限制数据访问权限,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8. 数据质量控制与清洗:设计数据验证和校验机制,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定期进行数据质量审核和清洗,排除重复、错误和缺失等问题。 

9. 数据分析与应用: 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开展统计分析、趋势分析、预测分析等,揭示疾病特点、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为临床研究、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10. 报告与展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生成报告、图表、可视化展示等,为医务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 

11.持续更新与维护:建设完成后,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数据库,保障数据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临床研究和医疗进展不断完善数据库内容。 

12. 教育与培训:为数据采集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理解数据采集标准、数据库操作流程等,提高数据质量。 

13. 合规性与法律考虑: 建设过程中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可能需要进行伦理审查和获得患者同意。

14. 跨学科合作:建设专病数据库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数据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确保数据库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专病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充分的资源、合作和规划。通过有效的数据标准把控,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和价值,支持临床实践、科研和医疗决策的改进。